運動處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。20世紀60年代以來,隨著康復醫(yī)學的發(fā)展及對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復訓練的開展,運動處方開始受到重視。1969年世界衛(wèi)生組織(WHO)開始使用運動處方術語,從而在國際上得到認可。運動處方的完整概念是:康復醫(yī)師或體療師,對從事體育鍛煉者或病人,根據醫(yī)學檢查資料(包括運動試驗和體力測驗),按其健康、體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狀況,用處方的形式規(guī)定運動種類、運動強度、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,提出運動中的注意事項。運動處方是指導人們有目的、有計劃和科學地鍛煉的一種方法。運動處方是指針對個人的身體狀況,采用處方的形式規(guī)定健身者鍛煉的內容和運動量的方法,其特點是因人而異,對“癥”下藥。20世紀50年代,美國生理學家卡波維奇提出了運動處方的概念。1960年日本的豬飼道夫教授先用了運動處方術語,1969年世界衛(wèi)生組織使用了運動處方術語,在國際上得到確認。前西德Holl-mann研究所從1954年起對運動處方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,制訂出健康人、中老年人、運動員等各類運動處方,社會效果顯著。
運動處方包括哪些內容?
(一)運動目的
通過有目的的鍛煉達到預期的效果。由于各人的情況千差萬別,運動處方的目的有健身的、娛樂的、減肥的、治療的等多種類型。
(二)運動項目
在運動處方中,為鍛煉者提供最合適的運動項目關系到鍛煉的有效性和持久性。選擇運動項目,要考慮運動的目的,是健身的還是治療的;要考慮運動條件,如場地器材、余暇時間、氣候等;還要結合體育興趣愛好等。
(三)運動強度
運動強度是運動時的劇烈程度,是衡量運動量的重要指標之一,可用每分鐘的心率次數來表示大小。一般認為學生心率:120次/分鐘以下為小強度,120~150次/分鐘為中強度,150~180次/分鐘或180次/分鐘以上為大強度。測量運動強度的簡單辦法是:測量運動后10秒脈搏x6,就是1分鐘的運動強度。
適宜運動強度范圍:可用靶心率來控制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%~85%的強度作為標準。靶心率=(220-年齡)x(70%~85%).如20歲的靶心率是140~170(次/分鐘)。
最適宜運動心率,計算公式:
最大心率=220-年齡;心率儲備=最大心率-安靜心率
最適宜運動心率=心率儲備x75%+安靜心率
如某學生18歲,安靜心率70(次/分鐘),他的最大心率為220-18=202(次/分鐘),心率儲備為202-70=132(次/分鐘),最適宜運動心率為132x75%+70=169(次/分鐘),即:
運動(適宜)心率=(220-年齡-安靜心率)x75%+安靜心率
(四)運動時間
指一次鍛煉的持續(xù)時間。它與運動強度緊密相關,強度大,時間應稍短;強度小,時間應稍長。有氧鍛煉一般在30分鐘左右就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。
(五)運動頻度
指每周的鍛煉次數。關于運動頻度,日本的池上晴夫研究表明,1周運動1次,肌肉酸痛和疲勞每次發(fā)生,運動后1~3天身體不適,效果不蓄積;1周運動2次,酸痛和疲勞減輕,效果有點蓄積,不明顯;1周運動3次,無酸痛和疲勞,效果蓄積明顯;1周運動4~5次,效果更加明顯??梢?,1周運動3次以上,效果才明顯。